首先感谢自家科主任的坚持,没有主任的持续敦促,像我这么懒的性子,进修之行大抵难成。
来之前是万分不愿,来之后甘之如饴。
进修进修,能学到东西,便是不虚此行。而我,所获颇丰。
置身其中,方能发现这里是座知识的宝库。
——专业知识——
我们医院的炎性肠病的诊治尚处起步阶段,今年年初开展了第一例类克治疗。而复旦儿科医院消化科在黄瑛老师的带领下已经深耕IBD领域30多年,各种生物制剂、小分子药用药经验丰富。进修之前,我对克罗恩病、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还停留在书本层面,在黄志恒老师、郑翠芳老师耐心的带教讲解下,认知逐渐清晰,时有恍然大悟之感,以前看内镜下的溃疡大同小异,现在看溃疡各有特点。
另一方面是新认识了单基因相关极早发炎性肠病,特别是IL10轴相关极早发炎性肠病。在进修之前,我对这个疾病一无所知;也改变了我对婴儿腹泻的认知。以前总觉得,小小腹泻,不难拿下;但学习后方知,对难治性腹泻需有戒心,警惕比如IL10缺陷、IPEX、A20等,早期的识别诊断对早期介入改善预后很重要。进修,升级了我的专业知识库。
在这里,我见识了很多消化专科领域的罕见病,比如胶原性胃炎、蓝色疱痣综合征、PTEN综合征等;围观了贲门失弛缓的POEM手术,学习了紫癜、乳糜泻、脂肪泻、过敏性胃肠炎等的典型内镜下表现。
——学习的榜样——
强将手下无弱兵,消化科的老师们,人均知识储备渊博。在这背后,能窥见老师们的持续学习、不断精进。查房讲课的时候,老师们多是“有备而来”,会跟我们分享最新的指南、学术研究。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黄瑛主任讲IL10,从最开始发现IL10基因,2015年完成国内首例IL10RA基因缺陷干细胞移植,2017年发表国内首篇IL10R突变多中心研究报道,到2019年发表IL10轴基因突变IBD最大样本病例分析(也是目前国内最大样本),2022年发表国内首篇IL10干细胞移植预后研究,2023年发表关于IL10病例肠造口的预后研究,到现在非常成熟的IBD-MDT团队管理模式,娓娓道来,能体会到一路的艰辛和不懈怠的努力。我们常说,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,这里的老师们,在我眼里就是儿童医学领域的先行者,是他们的勤勉专研的成果,造福了同一片天下的儿童,为他们去探索更好的生机。
敬德修业,扶伤济世,不外如是。
——科里的氛围——
没有台账,没有会议,不用时刻警惕医患纠纷,能心无旁骛的学习是让人愉悦的事情,有种回到学生时代的错觉。
科里共事的老总、进修生、研究生同事温和友善,很顺利地过渡了新环境的适应期。
第一个月跟师黄志恒老师,除了专业知识过硬外,是超级会为患者、为进修学生操心的人,会体会病者的不易,会感慨我们外出进修的不易,不吝分享临床经验和内镜操作心得,经常敦促我们向各位老师好好学习,工作之余还能笔耕不辍的做医学科普,大写的佩服了。
第二个月跟师郑翠芳老师,我们都很喜欢听郑老师查房,病例资料像是在郑老师脑海里写了板书,查房可以啥也不带,捋病情来龙去脉井井有条,制定治疗方案像下棋一样,除了当下最优选,还会有备选一二三,就很严谨;讲解疾病深入浅出,信手拈来,关于IBD的镜下鉴别、罕见胃肠病的学习,很多是从郑老师这里习得的。感谢郑老师“手把手”地教我们去看内镜下的黏膜、血管纹理、溃疡特点等,耐心细致,强大又温和。
修学半年,得遇诸多良师,感受到差距也收获了成长。
诚挚感谢这一路所有的相逢。
常州儿童医院 殷志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