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江南,梅雨如约而至,仿佛一使劲,空气都能拧出水来。潮湿闷热的环境不仅让我们大人感觉要“霉变”,更让许多家长发现,孩子的状况也开始频频“闹别扭”,容易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腹泻、湿疹反复、精神倦怠。为何梅雨季孩子也容易中招?中医认为,关键在于 “湿邪困脾” 。让我们从中医角度出发,掌握科学调护方法,帮助孩子安然度过梅雨季,远离“湿”困扰!
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、食欲变化、大便性状(次数、质地、颜色)等。
①身体沉重黏腻: 像穿了件湿衣服,头昏脑胀,四肢乏力,懒得动弹。
②胃口“罢工”: 看到美食提不起兴趣,吃点就腹胀,甚至恶心反胃,大便溏稀粘马桶。
③皮肤“闹情绪”: 湿疹、瘙痒、油腻、长痘等问题。
④精神“发霉”: 总是睡不醒,白天昏昏沉沉,注意力难以集中,情绪低落。
①病菌肆虐,“病从口入”风险高
高温高湿的天气容易滋生细菌、霉菌,食物更容易变质、腐坏。尤其儿童肠道防御机制尚未成熟,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,出现呕吐、腹泻、腹痛等症状。
②湿邪困脾,影响消化功能
中医讲的“湿”,分“外湿”和“内湿”,外湿就多发生在梅雨季,雨水频次多,气候潮湿或者居住环境潮湿,易感受“湿邪”而生病。而“内湿”发生的原因是脾虚不能运化,中医的“脾”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脾脏,中医的“脾”概念更广阔一些,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器官,而应该看做是一个功能的集合体,包括了消化、吸收、甚至部分内分泌的功能。
小儿“脾常不足”,脾胃功能相对稚嫩。脾主运化水湿和食物,饮食不节,过食肥甘厚味,嗜食生冷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使脾的功能下降,形成内湿,从而导致湿困脾胃的情况,出现食欲减退、腹部胀满、消化不良、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等症状。
③睡不好、动太少,免疫力坐滑梯往下跑
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脾受湿邪所困,气血生化不足,影响负责抵御外邪的“卫气”功能(相当于现代医学免疫力)。加上梅雨天气影响作息和活动,孩子容易精神不振、疲倦嗜睡,身体“正气”(抗病能力)相对不足,此时细菌、病毒(如大肠杆菌等)趁虚而入,导致“病从口入”,引发呕吐、腹泻、腹痛等感染性胃肠炎症状。
面对湿邪肆虐,中医不仅有深刻的认识,更有丰富的“武器库”来充当身体的“天然干燥剂”,帮你祛湿健脾,恢复清爽:
①找找食疗“干燥包”
厨房里的祛湿明星:薏苡仁(炒薏苡仁更温和健脾)、赤小豆、冬瓜、玉米须、山药、茯苓、芡实、白扁豆、生姜、陈皮。试试薏米赤小豆粥、冬瓜薏米排骨汤。
远离“加湿器”: 少吃生冷瓜果(尤其冰镇)、油腻肥甘、甜腻糕点、过度饮酒,这些都会损伤脾胃,助长湿气。
②按下穴位“除湿键”
丰隆穴: 公认的“化痰湿要穴”,每天按揉或敲打几分钟。
足三里: 强壮脾胃的“明星穴”,提升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。
阴陵泉: 健脾利湿的要穴。
③学学生活“防潮术”
动则生阳: 适度运动(如散步、八段锦、瑜伽)是祛湿良方!微微出汗能宣发阳气,排出湿邪,避免久坐不动。
环境除湿: 室内合理使用空调除湿功能或除湿机,勤通风(选择湿度相对较低时),保持干燥。
避外湿: 淋雨后及时擦干身体、更换衣物;避免直接睡地板;潮湿天气减少涉水。
④复旦儿科中医科—中医卫士来帮忙
对于湿邪较重或症状明显者,中医科的医生会根据你的体质,是寒湿还是湿热,是脾虚重还是湿困重,是湿阻清阳还是湿困脾胃等等,来开具个性化方剂,如藿香正气散(外感风寒夹湿)、参苓白术散(脾虚湿盛)、平胃散(湿阻脾胃)等,还可以结合中医外治法,包括艾灸、火罐、脾胃贴等,来精准打击湿邪。
梅雨季,别再让身体“湿漉漉”! 赶紧把这些中医“干燥剂”用起来,健脾祛湿,守护身体内部的“晴朗小宇宙”,帮助孩子在这个潮湿闷热的季节里,脾胃调和、正气充盈,吃得香、睡得好、精神饱满,远离疾病的侵扰。
中医科门诊时间:周一至周日
点击下方卡片挂号预约
作者:王纳、和婧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