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文章来源于竞技宝app官方中医科 ,作者韩兴绘医师
介绍中医科专病特色、就诊预约、科普知识、名师风采; 推广时毓民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;
儿童积食
1. 认识积食
1.西医视角:消化系统的"交通堵塞"
现代医学多将积食归类为功能性消化不良:当摄入食物超出胃肠道的处理能力,就像高速公路上突然涌入过多车辆,导致整个消化系统运转迟缓。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健全,更容易出现功能紊乱、消化不良等情况。
2.中医视角:脾胃系统的"能量危机"
中医认为"小儿脾常不足",小儿乳食过量,损伤脾胃,使乳食停滞于中焦而形成的胃肠疾患。多发生于婴幼儿。
2. 积食症状
消化系统症状
1
食欲下降
▶️ 平时爱吃的食物突然不感兴趣
▶️ 吃饭时含饭不咽、拖延时间
2
口臭预警
▶️ 晨起口中有酸腐味(像馊掉的牛奶)
▶️ 舌苔从薄白变为厚腻苔(舌面像铺了层奶酪)
3
大便异常
▶️ 便秘或便便质地粘腻(容易粘马桶)
▶️ 夹杂未消化的食物颗粒(如玉米粒、胡萝卜丁)
▶️ 出现酸臭味
4
腹部症状
▶️ 肚子鼓胀如小皮球(轻拍有“咚咚”空响)
▶️ 排便前哭闹、排便后缓解
▶️ 夜间频繁排气
全身症状
1
积食可能会出现手足心热、面色潮红、趴睡或频繁翻身、烦躁易怒等全身症状。
提示!!🔔
!
单纯口臭≠积食:如果刷牙后消失,可能是口腔卫生问题
偶尔食欲差≠积食:需排除天气炎热、运动量不足等影响
单纯趴睡或山根青≠积食:积食一般都有食欲差,如果仅趴睡或山根青,不可盲目诊断积食
持续腹胀需警惕:持续性腹胀需排除胃肠道病理性疾病。
长期食欲差需排除其他病因:患儿长期食欲差,需到医院做完善的检查、明确病因,不应简单诊断为“积食”。
3. 积食原因
喂养不当
▶️ 追喂强迫症:端着饭碗满屋跑
▶️ 营养焦虑症:"多吃一口是一口"的执念
▶️ 隔代喂养冲突:爷爷奶奶们的"白白胖胖"审美
饮食结构失衡
▶️ 三高套餐:高蛋白+高脂肪+高糖(如蛋糕+炸鸡+奶茶)
▶️ 冷热混战:冰淇淋配火锅的致命诱惑
情绪型积食(易被忽视!)
▶️ 紧张、焦虑等情绪压力 → 影响消化酶分泌
▶️ 典型案例:入园、入学适应期儿童容易出现积食症状
4. 应对积食
饮食调整黄金法则
▶️ 原则:积食后饮食宜清淡、易消化(如菜肉粥、烂面条等);少食多餐,避免吃过饱;进餐时关闭电子设备。
▶️ 食疗方:南瓜山药粥、萝卜陈皮水、苹果山楂水等。
中西治疗
▶️ 西药可选择益生菌、复合消化酶等。
▶️ 中医治疗既可服用健脾消食中药方剂,也可采用外治疗法,我科中医外治门诊有中药脾胃贴、中医定向、针刺四缝等疗法,可辅助治疗积食。
小儿推拿(适合6岁以下儿童)
▶️ 清大肠
定位: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的一条直线。
操作:以食指从虎口推向食指尖(离心方向)为清大肠,推100~500次。
(推拿前需涂抹介质,如润肤乳、爽身粉等减少皮肤摩擦损伤)
▶️ 顺摩腹
定位:腹部
操作:小儿取仰卧位,用掌面或四指顺时针摩腹,摩100~300次
▶️ 捏脊
定位:后背正中线,从龟尾到大椎呈一条直线
操作: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三指捏住脊柱两侧皮肤,同时用力提捏,自下而上,双手交替捻动向上,操作6遍。
5. 常见误区
❌ 过度依赖药物:把健胃消食片当零食长期服用
❌ 积食后盲目"饿治"(可能引发低血糖)
❌ 长期依赖益生菌(破坏自身菌群平衡)
❌ 忽略情绪因素:强迫进食导致压力型积食
积食不是洪水猛兽,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"健康演习"。通过科学喂养、细心观察、及时干预,每个家长都能成为守护孩子脾胃的健康管家。
本文作者
……
中医科医师
╱ 韩兴绘 ╱
竞技宝app官方中医科医师,JJB竞技宝平台登录入口儿科学硕士,师从俞建教授,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专委会青年委员。
2016~2019年于竞技宝app官方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,熟练掌握儿科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。
目前从事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、中西医结合诊疗,擅长性早熟、矮小、厌食、多汗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便秘等疾病的治疗。
出诊时间
周二全天:中医科普通门诊
周三全天:中医性早熟普通门诊
周五全天:中医性早熟普通门诊
周六/周日全天:中医科普通周末门诊
(双数月2/4/6/8/10/12月周六
单数月1/3/5/7/9/11月周日)
编辑:路晨
审核:和婧伟
图源:pixabay、AI生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