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口腔科医生常常会遇到心急如焚的家长带着孩子来问:“医生,我家孩子嘴巴里长了好多小白点,这是怎么啦?是什么不好的东西么”仔细一看,原来是鹅口疮在作祟。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这个常见又容易被误解的口腔问题。
“
鹅口疮是一种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,在婴幼儿群体中相当常见,尤其是 2 岁以下的宝宝。白色念珠菌平时就“潜伏”在我们的口腔、肠道、阴道等地方,一般情况下不会兴风作浪,但当宝宝的抵抗力下降,或者口腔环境发生改变时,它就会趁机大量繁殖,引发鹅口疮。比如,宝宝使用了未经严格消毒的奶瓶、奶嘴,接触了被污染的衣物,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破坏了口腔内的菌群平衡,都可能给白色念珠菌创造可乘之机。
那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鹅口疮呢?
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孩子的口腔粘膜,像舌头、颊粘膜、上颚等部位,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,看起来有点像奶渣,但如果用棉签轻轻擦拭,这些“奶渣”可没那么容易擦掉,要是强行擦除,还可能会留下红色的创面,甚至有点渗血,这就和真正的奶渣大不一样啦。另外,得了鹅口疮的宝宝可能会因为口腔不适而烦躁不安、哭闹,吃奶时也不踏实,严重的还会影响食欲,导致吃奶量减少。
但是对于鹅口疮,家长们也别太焦虑。
首先是预防,平时多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,每日吃好奶后用干净的纱布蘸取温水,轻轻擦拭宝宝的口腔粘膜;同时在喂奶前后,把奶瓶、奶嘴、餐具等彻底清洗消毒,高温煮沸几分钟,能有效减少白色念珠菌的滋生。母乳喂养的妈妈,喂奶前要注意清洁乳头和双手。已经出现感染的宝宝,由于念珠菌不适合在碱性环境中生长繁殖,可用1%-2%碳酸氢钠溶液,在哺乳前后轻轻擦洗患儿口腔抑制念珠菌生长繁殖,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,病变在 2-3 天内即可消失,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,以预防复发。如果鹅口疮比较严重,要及时带孩子就医,医生一般会根据情况开具抗真菌的药物,最常用的药物是制霉菌素,将制霉菌素片研磨成粉末,与适量甘油或水混合制成混悬液,用棉签蘸取后涂抹在口腔患处,每日3次,一般用药3-5天症状会明显改善,但需持续用药至症状消失后2-3天,以彻底清除真菌,防止复发。
最后,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。
作者:沈 骏
审校:李 晅
编辑:林秋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