泛素特异性蛋白酶53(USP53)缺陷病由USP53基因的功能缺失性变异导致。2020年我院王建设教授领衔的肝病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报道USP53缺陷引起的低GGT胆汁淤积症谱,并详细阐述了其病理特征及超微结构改变。该病造成患儿肝内胆汁淤积,部分严重患者需要肝移植才能长期存活。因为该疾病的致病机制不清楚,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方法。
为探究USP53缺陷导致低GGT胆汁淤积症机制这一科学问题,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,王建设/邢清和教授团队结合细胞模型和Usp53基因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,深入探索潜在的致病机制,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《Hepatology》。
我院王建设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儿童肝病的诊断和治疗。2017年,王建设教授/邢清和教授团队国际上首次鉴定MYO5B双等位基因突变是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(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,PFIC)10型致病基因之后,王建设教授团队于2020年又报道了USP53是部分不明原因低GGT胆汁淤积症的致病基因。该病的肝脏病理特征为典型的多核巨细胞样变伴肝细胞内胆汁淤积,患者肝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胆盐外运泵(bile salt export pump, BSEP)出现异常细胞质定位,这与MYO5B变异导致的PFIC-10患者特征相似。有研究指出, USP53与紧密连接蛋白TJP2在内耳细胞中共定位,提示USP53可能作为紧密连接组分,参与血胆屏障(bile-blood barrier, BBB)的构建。然而,团队此前构建的Usp53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并未发现明显的BBB受损,并且该理论无法解释患者低GGT的表型,潜在的致病机制亟待揭示。
论文的主要研究发现:
USP53缺陷患者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提示BSEP定位异常,出现细胞质/毛细胆管膜下堆积现象,研究者使用RNAi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在HepG2和HeLa细胞系中复现了该现象,使用生物素细胞膜提取技术进一步证明敲低USP53足以引起膜BSEP数量减少。这些结果说明USP53调节BSEP在毛细胆管处的定位。
研究者通过CRISP-Cas9技术构建USP53敲除的HepG2细胞株(HepG2USP53-KO),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了大量的膜下囊泡聚集。为了探究患者肝脏和细胞模型中观察到的BSEP胞内聚集体位于何种细胞器中,研究者使用免疫荧光共同标记BSEP和相关细胞器,发现敲除珠中出现的细胞质内BSEP聚团定位于Rab11a阳性顶端循环内体(apical recycling endosome, ARE)中。
这一现象与先前报道的MYO5B错义突变导致的毛细胆管蛋白细胞质异常定位非常相似,MYO5B是一种肌动蛋白依赖的马达蛋白,已被证明参与肝细胞内BSEP的转运。此外,研究团队通过RNA-seq发现USP53缺陷患者肝脏MYO5B表达量显著增加。以上证据提示USP53很可能参与MYO5B介导的BSEP胞内转运过程。为证明这一假说,研究者通过免疫共沉淀(co-IP)和免疫荧光实验证明USP53与MYO5B存在互作并共定位于毛细胆管膜,但敲除USP53并不影响MYO5B与BSEP的共定位。
研究团队推测,USP53的缺失不影响MYO5B与BSEP所在囊泡的结合,但破坏MYO5B的运动功能,导致BSEP不能正确被运输到毛细胆管膜发挥功能。为了证明这一假说,研究者进行活细胞荧光共聚焦拍摄以观察BSEP的胞内转运动态过程。在野生型HepG2细胞中,MYO5B与BSEP共定位于细胞质附近的囊泡中(少量BSEP定位于膜上),240分钟后MYO5B-BSEP囊泡迁移至膜下区域,形成清晰的膜下“BSEP池”,且BSEP膜定位显著增加;而在HepG2USP53-KO中,BSEP和MYO5B仅存在于微弱且分散的胞质囊泡中,这些囊泡无法迁移至细胞膜下区域形成“BSEP池”,240分钟后,未观察到细胞膜处的BSEP信号,这些囊泡转而聚集于细胞核旁区域。这一结果直观地证明,MYO5B介导的BSEP胞内转运过程需要USP53的存在,USP53缺失破坏BSEP的毛细胆管定位。
为了深入研究USP53对MYO5B的调控机制,研究者构建了MYO5B截短蛋白,并证明USP53结合于MYO5B的IQ结构域。令人激动的是,MYO5B相关胆汁淤积症PFIC-10的高频变异位点MYO5B-p.(Arg824Cys)正位于IQ结构域。研究者通过co-IP实验证明Arg824Cys变异破坏MYO5B与USP53的结合,并且在野生型细胞中过表Arg824Cys变体复刻了HepG2USP53-KO中的疾病表型。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与USP53的结合对于MYO5B的运输功能至关重要。
USP53属于泛素特异性蛋白酶家族成员,然而此前关于其是否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存在争议。2024年一篇研究指出USP53存在K63位去泛素化酶活性,与调控蛋白质降解的K48泛素链不同,K63泛素链在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,并被认为参与囊泡运输过程。这一报道引起了研究团队的关注,通过co-IP实验,研究者发现HepG2USP53-KO中MYO5B泛素化水平显著升高;荧光漂白后恢复实验(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,FRAP)证明USP53缺失造成MYO5B对循环内体的招募能力下降。这些结果说明MYO5B是USP53的去泛素化酶底物之一,肝细胞中缺失USP53会增加MYO5B的泛素化水平,并改变内体募集动力学。
本研究的重要意义:
本研究揭示了USP53全新的致病机制:USP53对于马达蛋白MYO5B具有去泛素化作用,USP53的缺失破坏了携带BSEP的RAB11A阳性囊泡从细胞核附近的区域向毛细胆管的运输,导致BSEP胞内运输出现障碍,产生低GGT胆汁淤积。这与学界对该疾病致病机制的以往观点不同,后者认为USP53缺陷破坏BBB导致胆汁淤积,然而这一观点与动物模型结果相反,且不能解释患者低GGT的表型。
王建设教授团队最新动物模型证实MYO5B-p.(Arg824Cys)小鼠肝脏Bsep出现异常定位。本研究首次证明MYO5B相关胆汁淤积症PFIC-10中的高频变异体——位于IQ结构域的MYO5B-p.(Arg824Cys)会完全破坏MYO5B与USP53的相互作用,这为两种PFIC疾病找到了共同的致病机制。本研究通过在分子层面建立不同类型PFIC与不同基因及基因变异之间的关联,有望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案和鉴定新型PFIC致病基因提供指引。
该研究共历时四年,JJB竞技宝平台登录入口博士生丁健为第一作者,竞技宝app官方及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教授邢清和、竞技宝app官方王建设教授、“复旦学者”项目专家,格罗宁根大学的Sven C. D. van IJzendoor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王建设课题组的博士生佘慧宇、博士后成业等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。
相关文献:
1.Ding J, She H, Cheng Y, Sun H, Feng J, Liu T, Qiu Y, et al. A novel mechanism involving USP53-regulated BSEP trafficking underlies low-GG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. Hepatology 2025.
2.Zhang J, Yang Y, Gong J, Li L, Li J, Zhang M, Lu Y, et al. Low-GG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associated with biallelic USP53 variants: Clinical, hist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. Liver Int 2020;40:1142-1150.
3.Ding J, Chi H, Qiu Y, Wang R, Yang J, She H, Zhang J, et al. Loss of hepatocyte Usp53 protects mice from a form of xenobiotic-induced liver injury. Biochim Biophys Acta Mol Basis Dis 2024;1871:167624.
4.Overeem AW, Li Q, Qiu Y, Carton-Garcia F, Leng C, Klappe K, Dronkers J, et al. A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Genotype-Specific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Resulting From MYO5B Mutations. Hepatology 2020;72:213-229.
5.Qiu Y, Gong J, Feng J, Wang R, Han J, Liu T, Lu Y, et al. Defects in myosin VB are associated with a spectrum of previously undiagnosed low gamma-glutamyltransferase cholestasis. Hepatology 2017;65:1655-1669.
6.Wendrich K, Gallant K, Recknagel S, Petroulia S, Kazi NH, Hane JA, Führer S, et al. Discovery and mechanism of K63-linkage-directed deubiquitinase activity in USP53.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24.